“我第一个!”进驻隔离区
“我第一个进!”话音未落,肖汉已经开始穿防护服了。
1月30日下午三点,北京医疗队第五组队员进入隔离病房。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李艳、徐跃峤、李全瑞、肖汉四名医生与北京中医医院的两名医生一同进入到隔离区。
肖汉主动要求第一个进入隔离区,并严格按照步骤穿上了防护服。但由于身材高大,最大号的防护服穿在他身上,也是紧绷着的。细心的队友李艳、徐跃峤用胶条把他鞋套周围的边边角角全部封好。竖了竖大拇指,肖汉带头走了进去,投入到紧张救治工作中去。
当天下午,第五组医疗队员开始大批量接收病人,6人新接诊20名患者。其中一名30岁的女患者情况危急,引起接诊医生李全瑞的高度重视,积极组织专家会诊,协调无创呼吸机,给予强有力的治疗。六个小时,忙碌而有序。脱下防护服,看着湿透的衣衫,脸上的压痕,褶皱的双手,队员们都笑了。
微笑走进隔离病房
“今天,看到战友们微笑着走进隔离病房的大门,我被深深的震撼了!身后,战友挥着手为我们加油,反复的叮咛,更给了我强大的力量。”孙雪莲感慨的说道。1月31日,宣医医院医疗队员孙雪莲、阮征、王长亮、肖凤艳、陈洪云、邢正涛等六位护士,分组进入隔离区开展了紧张的救治工作。穿着严密的防护服,为患者扣背,吸痰,监测生命体征等以往看似简单的操作都需要消耗更多的体能,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。即便如此,每到一名患者身旁,队员们都要拉着病人的手说上几句家常,鼓励他们战胜疫情。走出病区,队员们在调整之余相互鼓励,交流心得,为更好的救治患者不断优化护理工作。
邢正涛和王长亮为一名来自中医医院的女护士仔细穿上防护服时,笑称,就连自己媳妇也没这么认真给穿过鞋。
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日记
1月28日
今天我们组有两个“大活”,一名肾衰患者要做血液净化,另外一名则要进行最危险的操作——气管插管。大家整理好医嘱后就开始全副武装。 查完房,我们兵分两路,分别去处理血液净化和气管插管。有了前几次的经验,我们提前把需要的药品事先准备好。不料喉镜又出了问题,在等待新喉镜的过程中,一位个子不高的男护士引起我的注意,他手法娴熟,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没有,活干的让人看着极其舒服。操作的同时,还不停地安慰一旁新来的护士和屋子里焦虑的患者,像极病房里的一个“稳压器”。大概谁都愿意和他配班吧。喉镜和负压吸引装置终于来了。管床的小伙子义无反顾地戴上防护头套,像个勇士一样完成了危险的操作,淡然镇静。
1月29日
早晨一到医院就得知夜间又有一名患者去世,多少有些沮丧。然而,宝贵的时间更要留给活着的人。穿防护的时候被告知,防护很紧张了,进去一次一定要多完成一些工作。安排好上午的两个血液净化,看了看昨天插管的患者趋于稳定,想着那个40岁,昨天还在跟我们商量想回家的壮汉。一回头,床上多了一个人,一问原来竟是同行。一名介入放射科的医生,在给患者做介入治疗时不幸染病。看着他紫绀的嘴唇,升级的呼吸机条件,心里默默祈祷这一两天能有转机。这一次的肺炎,很多患者都是急剧恶化,氧合断崖式地下滑,顽固地不恢复。
1月30日
第五天,刚踏进病区的门,就被护士长一把拉住,说有个小护士喘的不行,让我过去看看。91年出生的小姑娘一边喘一边哭。安抚姑娘的过程中了解到,她是来支援的,已经几个星期了。算算这姑娘比我女儿只大几岁,能够想象她所承受的压力和恐惧。跟护士长商量后,安排这姑娘休息,查个咽拭子再扫个CT,都阴性就踏实了。 因为插管上机的病人多了,进病房前和护士长达成共识,加强气道管理和其他重症常规护理。进病房后,又看到了一些新面孔,每个人的防护服上都写着名字和“加油”,得知都是各地来支援的ICU护士。日间的工作流程明显顺畅了许多。到了中午,几个不太好的患者都逐渐趋于稳定,介入放射科医生也有了好转。连日阴天后太阳出来了,大家都心情大好。而好事成双的时候就更令人鼓舞。我们拿到了一箱可视喉镜和一次性页片,使得这项高危操作的时间得以缩短。 临下班前得知,90后姑娘没发烧,肺CT也没问题。希望姑娘能顺利回家。
文/专家组成员 姜利
一封来自武汉的思想汇报
“2003年非典时,我是第一批参加了抗击非典的战斗,当时那个团队中最小的姑娘,如今已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。非典时,身为党员的妈妈曾告诉我,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,关键时候不能当逃兵。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,也对党员以身作则有了深刻的感触。今天武汉需要支援,我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。”
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和17年前的SARS有所不同,也有所相同。不同的是菌株不同,潜伏期不同,临床表现不同等等;相同的是,同样的一群人的义无反顾。医疗队队员郭京来自普外科,是当年医院抗击SARS的最年轻的战士之一。17年的成长,她拥有了更加丰富的重症经验、更加灵活的应变能力。但她同样勇敢、同样冲在了抗疫最前线!
“不忘切心,牢记使命不是一句空话,我会尽自己的能量发挥最大作用,不辜负党员的称号。请党组织看我的行动吧!”郭京向党组织庄严承诺!